十大正规实盘配资平台_十大可靠的配资公司_正规配资公司排名前十
栏目分类
热点资讯
十大可靠的配资公司

你的位置:十大正规实盘配资平台_十大可靠的配资公司_正规配资公司排名前十 > 十大可靠的配资公司 > 股市融资杠杆 表奖忠勋 知所慕效

股市融资杠杆 表奖忠勋 知所慕效

发布日期:2024-12-19 01:23    点击次数:185

股市融资杠杆 表奖忠勋 知所慕效

对此,应莹表示将依法向上海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。

栗河冰

19世纪80年代,法国外交官谢满禄拍摄的昭忠祠大门。

19世纪末,崇文门内大街,左侧最上方(红色箭头所示)高屋顶处即为昭忠祠。

(清)贾全绘、乾隆帝书《御笔平定台湾二十功臣像赞》之福康安画像

清朝中期名将富察·明瑞画像中国国家博物馆藏

位于北京西城区的报国寺古刹,留存了明清两朝诸多历史文化碎片,不仅有明末清初即出现的书市、清末的顾亭林祠,还有清代昭忠祠的遗迹。报国寺的第一进殿被称为昭忠祠山门,而第三进殿一度被称作昭忠祠,另外还有两通石碑,它们保存着“昭忠祠”这个名字,这背后是无数为国捐躯的英灵,以及清代军事作战史的缩影。

雍正帝的制度首创

清朝开国史本身就是一部军事征服史,并成为清帝国历史叙事的重要组分:努尔哈赤以十三副遗甲起兵,皇太极东征西讨奠定入关基础,至康熙朝,又有平定三藩、收复台湾、击败噶尔丹等辉煌胜绩。军事立国的特点和尚武的民族传统,决定了统治者对武功的重视。昭忠祠便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。

据史籍记载,雍正二年(1724年)谕曰:“朕惟《周礼》有司勋之官,凡有功者书名太常,祭于大烝,祭法曰:以死勤事则祀之,凡以崇德报功,风励忠节也……当于京城建立祠庙,春秋妥侑。其偏裨士卒,力战敌忾,舍生取义者,亦附列左右,用以褒崇大节,扬表芳徽,俾远近观听勃然生忠义之心,于治道亦有裨益。”根据谕旨,有司在崇文门内选址建祠,于雍正六年(1728年)建成。雍正帝为之命名曰“昭忠”,并御书“表奖忠勋”匾额,将为国阵亡的王公、大臣、官员、兵丁的牌位按照爵位、品秩排序,每年春秋选择吉日,派遣官员致祭。这便是昭忠祠之肇始。在有些文献资料中,昭忠祠也被写作昭忠寺,因位于京城,又称京师昭忠祠。

中国历代王朝素有褒扬为国牺牲者的传统。雍正帝的谕旨在文首便引经据典,在《周礼》之中寻找理论依据。不过,在以往历史上,为阵亡将士专门设立群体性祭祀场所的做法,是罕见的,常见做法是修建佛寺超度亡魂。唐太宗尚为秦王时,为纪念和超度阵亡将士曾建造应福寺(今陕西大佛寺石窟),后为纪念征高句丽阵亡的将士,在幽州城内兴建悯忠寺(武周时建成,今北京法源寺),这些均是依照佛教观念为超度亡魂而建的佛教庙宇,内里供奉的是佛像。而像西汉麒麟阁、东汉云台阁、唐代凌烟阁,乃至后来乾隆帝设立的紫光阁等供奉功臣画像的知名楼阁,都处在皇宫区域内,偏重于纪念性质,并不是一处独立的、专门用于祭祀的建筑空间,而且纪念的均是为王朝立下卓越功勋的重臣宿将,突出的是功绩。当然,以祠堂形式纪念忠臣良将的做法古已有之,多为某一人或某几人的专祠。明代有忠烈祠,所祭祀者也多系生前功勋显赫的官员。入清之后,在雍正朝之前,顺治、康熙两朝已经在北京为一些功臣建立过专祠,但能有专祠者,必然是身居高位的将帅臣辅。

雍正帝设立的昭忠祠,虽然在主要位置供奉的是地位、职衔比较高的王公、大臣、将帅,但同时将那些“偏裨士卒”的牌位也放入祠中“附祀”,强调的是“尽忠报国”,是为国捐躯。从这些开创性举措来看,以祠堂形式设立群体性的将士纪念和祭祀场所,并明确入祀人员、祀礼及祠堂规制,可谓是雍正帝的制度首创。

至雍正时,清朝政权已经稳定,在国家层面设立追悼为国捐躯的忠勇将士的专门机构,自然是雍正帝用来安抚臣民、笼络人心、延续统治的重要手段之一。特别是对于普通兵士来说,虽然只是“附祀”的待遇,但能够与王公、大臣、将帅同在一处接受祭祀,也算一种进步了,有利于激励底层士兵奋勇作战、为国效忠。

昭忠祠的建筑规制为“正门五间,左右门各一,二门三间,左右御碑亭各一,正室七间……后正屋五间”,并有祭器库、宰牲所等附属建筑。《钦定大清会典事例》载:“京师昭忠祠亦称敕建昭忠祠,建祠地址选在崇文门内。”从《乾隆京城全图》上可以看出,昭忠祠在崇文门内大街西侧的四王栅栏胡同一带(位于崇文门内大街与长安街交会口西南角)。这里自西向东排列着裕亲王府、经版库、昭忠祠和化成寺。四王栅栏胡同的名字,据说来自于居住在这里的安郡王岳乐,他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之孙、饶余郡王阿巴泰第四子,与父亲一样战功卓著,曾晋为亲王。昭忠祠的正室、后殿之规格,跟附近的裕亲王府规制相似,似是将原有王府建筑经过修整改设再度利用。

雍正帝不仅创建了昭忠祠,还为“持躬正直、奉职公忠、树绩建勋、完名全节者”设立了贤良祠,好让“世世为臣者,观感奋发,知所慕效”。两祠的祭祀行礼仪节相同。与昭忠祠相比,贤良祠纪念和祭祀的主要是在政事上有所建树的官员,与昭忠祠互为补充,形成对称,共同构成清廷文臣武将的“群祀”场所体系。

英魂都自战场来

在北欧神话中,有一座名为“瓦尔哈拉”的宫殿,阵亡勇士的灵魂会被带到这里,所以瓦尔哈拉也被称作英灵殿,这听起来跟昭忠祠略有相似。终清一朝,为了解决边患、收复领土或是镇压起义、抵御外敌,兵戈连绵不息,昭忠祠作为军魂祭所,自设立之后,入祀英灵数量与日俱增。

第一批入祠的阵亡名单在雍正七年(1729年)出现。礼部会同工部太常寺堂官,将王公、大臣、官员、兵丁牌位按次安设,前大殿正中奉和硕敬谨亲王尼堪、英诚武勋王扬古利、定南武壮王孔有德等五人。雍正一朝,共有将帅、官吏一千五百余人入祠,附祀的兵丁共一万零三百余人。

乾隆年间昭忠祠的入祀人数十分庞大。其人员与事迹,堪称一部微缩了的乾隆朝军事作战史。入祀者,既有征金川阵没的数千名将士,为维护国家统一而在西藏壮烈殉国的傅清与拉布敦两人,还有在平定准噶尔因叛军围攻而殉国的班第、鄂容安,死于缅甸战场的明瑞、观音保等。在乾隆朝后期平台湾、征廓尔喀等重大战役中大放光彩的福康安,于嘉庆元年入祀。

起初,入祀者皆为死于王事之文武大臣及征战阵亡将士,“非阵亡者,例不入昭忠祠”。乾隆朝名将海兰察,在战场上十分勇猛,但“病卒于家”,乾隆帝为了表彰他的功绩,特许他入祀昭忠祠。通渭县典史温模,遇贼人作乱,率兵民固守七昼夜,粮尽城陷后,正衣冠北向拜,自缢殉国,其官职低微,但以舍生取义之壮举,特许入祀昭忠祠。

嘉庆七年(1802年),嘉庆帝下诏建各省昭忠祠:“直省府城各建昭忠祠一所,凡阵亡之文武大小官员及兵丁乡勇,各按本籍入祀致祭,其春秋祭品仪节,与直省祭贤良祠同。”又规定了文职三品以上、武职二品以上,以及八旗官弁入祀京师昭忠祠;四品以下文职,三品以下武职及绿营兵丁,按本籍入祀省、府昭忠祠;原来已经入祀者如故。

道光年间,在鸦片战争中壮烈殉国的裕谦、关天培、陈化成、葛云飞、郑国鸿、王锡朋、谢朝恩等文武官员入祀京师昭忠祠。咸丰、同治和光绪年间,列强环伺,为清廷战死者前赴后继,入祀者众多,如被捻军斩杀的僧格林沁、甲午中日战争中战死在朝鲜的民族英雄左宝贵。像曾国藩、左宗棠、曾国荃,虽病逝而终,但都曾在战场上为清王朝续命立下大功,身故之后也入祀京师昭忠祠。

千秋怀义烈

中国传统观念重视身后祭祀,向往青史留名。雍正帝修建昭忠祠时便令翰林官对那些入祀者“纂其籍贯事迹,各为立传,彚成一编,垂诸永久”。乾隆二十三年(1758年),乾隆帝又下诏让翰林院从天命年间开始,统辑昭忠祠前后诸功臣事迹,各为立传。昭忠祠的这些制度无疑应和了传统观念,成为清代褒扬义烈的重要措施。

至清朝晚期,昭忠祠又出现了新的形式,即特定地区或特殊军事组织的昭忠祠。例如,光绪十年(1884年),法国军舰突袭马江,福建水师几乎全军覆没。战后,朝廷特许修建马江昭忠祠,安葬将士遗骸。民国时,部分甲午海战烈士的牌位移入。两场海战中壮烈殉国的忠魂在此会合受祀。此外,为了纪念在中法战争陆战战场上御敌于国门之外而牺牲的将士,清廷于云南蒙自建立一所昭忠祠。光绪二十四年(1898年),为纪念和追祭在甲午战争陆战中牺牲的毅军将士,清廷在锦州建造了毅军昭忠祠。

昭忠祠制度的发展变化,也成了清王朝内忧外患、江河日下的注脚。汉族大臣的政治地位以及在朝廷事务中的作用和影响的上升,在其中亦得以体现。曾国藩、左宗棠这两位晚清军政名臣都是昭忠祠和贤良祠皆入。李鸿章1901年身故之后入祀贤良祠,只因彼时昭忠祠已毁于战火,未能入祀。曾李两人,又引领了为湘军和淮军建造昭忠祠的热潮。曾国藩先后为湘军阵亡将士奏请修建了石钟山湘军水师昭忠祠、金陵湘军陆师昭忠祠、湘军水师昭忠祠和官绅昭忠祠。李鸿章则为淮军阵亡将士先后奏请修建了无锡惠山昭忠祠、武昌淮军昭忠祠、苏州淮军昭忠祠、保定淮军昭忠祠、巢湖淮军昭忠祠和天津淮军昭忠祠。另外,台湾首任巡抚、淮军将领刘铭传在台北修建了淮楚昭忠祠。

“平三藩,汉将西北为多。靖三省教匪,蜀将竞兴。东南海寇横,闽帅踵起。湘楚武臣,戡平粤乱。剿捻一役,参以皖将”,从《清史稿》这句陈述不难看出,为了拱卫畿疆、维持统治,清王朝越来越依仗地方军队执行作战任务。曾国藩在其撰写的《湘乡昭忠祠记》中回忆湘军“一县之人征伐遍于十八行省”,而吴汝纶在《合肥淮军昭忠祠记》中直接写道:“天下有事,取兵于相国(指李鸿章),相国辄分遣淮军应之。”这些话语固然有夸耀成分,却也反映出以湘军、淮军为代表的汉族团练武装,已经成为清王朝国防作战系统中的主力军。建昭忠祠,既为慰藉亡者灵魂,亦安抚生者,树立榜样,激发效忠之心。风雨飘摇的晚清王朝为了获得汉族大臣及其背后的军事集团的效力,不吝“昭忠”之名,作为军事集团首领的汉族大臣也会借抚恤之机尽力争取各种待遇,壮大己方声势。

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时,京师昭忠祠被毁。1903年张之洞等人向朝廷请求重建昭忠祠。此时东交民巷已成使馆区,昭忠祠不可能在原址上重修。所以这些大臣们建议将广安门内被炮火焚毁的报国寺原址修缮,改为昭忠祠。得到批准后,军机大臣鹿传霖负责督建,并于1907年动工。当时国库空虚,仅靠朝廷拨银根本不敷使用,于是张之洞、鹿传霖、袁世凯等人募集十六万两白银充为工程款,才得以完工。只是此时清王朝的寿命已走到尽头,难聚民心。

民国时期,蔡锷将军病逝后,时任云南陆军第一师第二梯团第三支队支队长的朱德,与当地官员联名倡议为蔡将军铸造铜像并为阵亡将士建立昭忠祠。此义举虽未能实现,但由此可见股市融资杠杆,昭忠祠作为纪念和表彰阵亡将士的象征,其祭奠忠魂、慰藉英烈、寄托怀念、激励后人之功用,已经深深植入社会观念之中,影响深远。(作者单位:中国国家博物馆)

雍正帝昭忠祠贤良祠将士王公发布于:北京市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,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

友情链接: